• 默认
  • *新
  • 销量
  • 价格
  • 17

    2018/12

    12月12日,经过初选、微信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中国冶金报社隆重发布“钢铁行业改革开放40周年功勋企业”,其中钢铁主业(钢铁类)40家,上下游企业(钢铁支撑类)20家,名单如下——  钢铁类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首钢集团河钢集团有限公司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钢集团有限公司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特钢集团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元立金属制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立恒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常熟市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 德龙钢铁有限公司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津西钢铁集团湖南博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西方大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敬业集团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宁夏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工国际有限公司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钢铁支撑类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共昌轧辊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天津物产集团有限公司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交城义望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大峘集团有限公司中钢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找钢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钢银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钢铁行业在改革开放中实践创新,克难攻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历史性变革,成为我国*具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行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书写新的辉煌。40年来,中国钢铁企业在规模、改革、开放、创新、绿色、社会责任等维度,在全行业或者其所在区域内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共同构成了钢铁行业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讲好中国钢铁故事,中国冶金报社评选推出60家“钢铁行业改革开放40周年功勋企业”,以彰显他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巨大贡献,分享经验,凝聚意志,接力奋斗。据悉,本次评选出的60家功勋企业,都在某个方面、某些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特别突出的贡献。需要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中锐意进取、健康发展,为钢铁工业的进步、为国民经济的腾飞立下汗马功劳的企业,并不止这60家。因各种原因,一些企业没有参加评选,还有一些优秀企业因为名额所限未能出现在榜单上,但他们同样拥有着精彩的“春天的故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今天,让我们以“钢铁行业改革开放40周年功勋企业”为镜,向着既大又强的钢铁强国梦,继续前进。据悉,12月21-22日在中国鞍山召开的“中国钢铁行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高峰论坛”上,将对60家功勋企业进行授牌仪式。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 13

    2018/12

    10月24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这座***跨海大桥创造了“六个*”:既是世界总体跨度*长、钢结构桥体*长、海底沉管隧道*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复杂、施工难度*高、工程规模*庞大的桥梁,因此被英国卫报评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桥全部采用国产钢材,“中国钢”撑起了这一新的世界奇迹。 时间倒回40年前。1978年12月份,我国以40亿元代价引进的具有20世纪70年代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1700轧机系统项目正式在武钢建成投产,形成了300万吨热轧卷板的生产能力,缓解了当时国民经济所急需的热轧带钢、冷轧薄板、镀锌板、镀锡板和冷轧硅钢片等钢材品种短缺的矛盾。 40年前须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缓解钢材品种短缺矛盾,而如今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钢”撑起世界奇迹……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创新**“中国号”钢铁巨轮破浪前行。 引进+改造 打开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新局面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如同一幅气势恢弘的画卷,其中技术进步是*为鲜明的标识,也是*为显著的特征。 宝钢一号高炉点火仪式(来源:中国宝武)1978年,我国做出了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设上海宝山钢铁厂,利用进口铁矿石生产钢铁的战略决策。宝钢项目集成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钢铁工业的新技术,是我国改革开放迈开的一大步。1986年,全盘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天津无缝钢管厂工程签订协议。1995年该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天管成为我国继宝钢之后兴建的又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冶金企业。 同时,国家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利用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改造落后的产业基础,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从1984年到1992年,钢铁工业在抓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路程上,先后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大步起于1984年。1984年12月份,冶金工业部党组提出钢铁工业要“立足现有企业,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路子,掀起了全行业技术改造的热潮。 第二大步起于1987年。从1987年到1991年的这5年间,围绕着解决产品数量、品种结构、产品质量3个“不适应”问题,开展了老企业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 第三大步起于1992年。为了“上四个新台阶”(上现代化水平的新台阶、上品种质量水平的新台阶、上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济的台阶、上综合经济效益水平的新台阶),钢铁工业高起点加速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钢铁工业工艺技术和技术装备水平。 通过这三大步,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基本掌握了先进的大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炉外精炼、连铸、板带热连轧、冷连轧、无缝钢管等生产技术,技术装备也日趋大型化、**化、自动化、连续化、紧凑化、长寿化。 在那个大步追赶的年代,以“平改转”为起点,鞍钢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益”的老企业技术改造之路,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2001年12月28日,我国*后一座平炉在包钢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我国钢铁工业彻底完成了平炉改转炉的技术改造。 在如何处理引进与创新关系的问题上,***同志为宝钢的题词是*好的回答:“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这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创新的基因。在宝钢的建设过程中,仅宝钢一期、二期工程就消化、吸收了引进的技术**172项、技术诀窍249项,设备的国产化率由一期工程的12%提高到二期工程的61%。2001年,总投资520多亿元的上海宝钢三期工程通过峻工验收,整个工程建设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而到了2016年, 宝钢湛江钢铁一期工程投产,设备国产化率高达96.2%。 ***为宝钢题词(来源:中国宝武)在那个大步追赶的年代,引进技术再创新和自主创新逐步成为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主旋律。特别是通过连轧机、高炉、转炉等装备的国产化,以及**连铸技术、高炉喷煤技术、转炉溅渣护炉技术、球团烧结技术、棒线材连轧技术、流程综合节能技术等6大关键共性技术的自主开发,使我国钢铁工业掌握了核心关键工艺技术,增加了产品品种,提高了产品质量,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整体竞争力。2000年11月份,鞍钢建成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热轧生产线;2006年1月份,由鞍钢总包的济南钢铁公司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投产,改变了冶金重大成套设备长期依靠国外进口的历史,体现了这个阶段集成创新的成果。 “比肩”国际 标注中国钢铁工业新起点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钢产量快速增加,2000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了1.26亿吨,2008年超过5亿吨,2012年达到7.31亿吨,稳居****产钢大国的宝座,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量高端钢铁产品的成功自主生产为国民经济各主要用钢产业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支撑,部分产品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2006年~2010年)时期,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步伐进一步加快。 曹妃甸和鲅鱼圈两个千万吨级先进钢铁企业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钢铁产业在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导向的模式转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用全新的理念诠释钢铁工业的内涵与功能,用流程理论解析钢铁生产的全流程,以及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赋予钢铁企业钢铁生产、能源转换与社会废弃物消纳三个功能,代表了21世纪钢铁产业发展的总趋势。这两个企业理念先进、起步及时,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工程,也引起了国际的关注。 装备国产化水平提升,基本实现了焦化、烧结、炼铁、连铸、轧钢等主要工序主体装备本地化,其中大型冶金设备本地化率达到90%以上,吨钢成本明显下降。 在工艺技术方面,我国大力推广了**低成本洁净钢生产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装备与工艺技术,性能预报与控制及一贯制生产管理技术,特大方坯、特大圆坯连铸装备与工艺技术,大型真空精炼装备与工艺技术,冷连轧机组和取向硅钢生产自主集成技术等。 到“十一五”末,中国钢铁工业已具备自主建设世界**、年产千万吨级现代化钢厂的能力,新一代钢铁流程工艺和装备技术实现产业化。同时,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取得显著进步,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企业,钢铁企业的社会形象大大改善。总体而言,我国钢铁企业,尤其是重点钢铁企业已经迈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中国钢铁工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回顾改革开放到“十一五”末的这段历史,中国钢铁工业从“一穷二白”到“比肩”国际,取得的技术成果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触及之深****,共同汇聚成势不可挡的洪流,推动中国钢铁工业不断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创新驱动 打造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新引擎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创新成为时代强音、社会共识。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驱动,也为走到“十字路口”的中国钢铁工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成为促使其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引擎。 2013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改革开放这30多年,我们更多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这些要素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再要像过去那样以这些要素投入为主来发展,既没有当初那样的条件,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这时,中国钢铁工业正面临着长期粗放式发展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资源和环境容量已经无法支撑这种粗放式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大势的深刻把握,让中国钢铁工业找到了新的发展突破口,即以创新为驱动进行转型发展。有了创新驱动这个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工业科技创新成绩喜人。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一系列数据: 钢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质量显著改善,节能环保迈出了大步伐,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产品创新上,一大批高端钢铁产品的研发生产保障了国民经济各主要用钢行业的升级发展,宝武、鞍钢、首钢、河钢、马钢、本钢等企业研发生产的汽车用钢板,宝武、首钢等企业研发生产的高品质取向硅钢,产品质量已跻身国际第一方阵。在节能减排上,单位综合能耗和单位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2016年钢协会员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72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为3.52吨,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85千克。在前瞻性技术上,薄带铸轧、薄板坯半无头连铸连轧等技术得到企业高度重视和应用。在科技**方面,截至2016年底,中国钢铁行业有效**保有量达到4.66万件,年均增长率为30%。 钢铁工业作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了“三去一降一补”,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螺纹钢为例,“地条钢”被取缔后,优质长材主导市场,高强度螺纹钢引导市场消费。目前,钢协会员企业400兆帕及以上高强钢筋产量占比超过95%,超额完成了钢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80%以上的目标任务。高强船板产量大幅增加,约占船板产量的一半。电工钢板、冷轧卷板、镀锌板等高端产品逐步替代进口,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钢铁工业拥有了一批国际**和产生重大影响的产品和技术。其中,我国研发生产的磁轭磁极钢板、电站蜗壳用钢板等产品性能达到****水平,研发生产的核反应堆安全壳、核岛关键设备及核电配套结构件三大系列核电用钢在世界首座第三代核电项目CAP1400中实现应用。宝武超高强钢新品QP1180GA全球**,成为世界上**能够同时批量生产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的钢铁企业。鞍钢、钢研集团等领衔组建的油船用高品质耐腐蚀钢联盟,经过4年的研发,不仅实现了耐腐蚀船板自主批量生产,通过了为期3年的实船建造实验验证,彻底打破了国外的垄断,而且创新了船用钢“产学研检用”的**研发模式,实现了重大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放眼神州,中国钢铁工业的科技创新大潮汹涌澎湃,气象万千。 激发潜能  吹响新时代建设创新型钢铁的号角          2017年10月份,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描绘了中国梦的美丽蓝图,提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快步迈向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正行进在切换发展动力的关键拐点。在钢铁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激发技术蕴藏的巨大潜能,更加需要通过创新来孕育新动力。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学习、引进、消化、再创新,大大增强了中国钢铁工业在众多领域的科技能力。但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国钢铁工业的短板依然突出。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在2018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论及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坚定信心,奋起直追,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 中国钢铁工业眼下的科技创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在2017年钢铁行业技术创新大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刘振江指出,我国经济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钢铁工业面临着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根本遵循,站在国家和行业发展新时代的起点上,吹响建设创新型钢铁的号角,再次赢得发展主动权,确保既大又强“钢铁梦”目标圆满实现。 在建设创新型钢铁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要集中力量,瞄准世界科技和钢铁产业发展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强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钢铁领域建设***行业创新平台,提高原始创新、自主集成创新能力,开展行业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创新。 我们还注意到,在科研项目管理体制、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当中,短板和痛点不在少数。当我们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要素时,如何促成各要素发生化学反应,释放蕴藏于其中的活力,考验着新时代的钢铁人。 同时,我国钢铁工业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仍显不足。之所以存在人才短板,原因多种多样:评价机制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严重;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现象依然存在;让优秀科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的方式方法欠缺,奖励机制有待完善……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解决好科研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的结构性矛盾,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中国钢铁工业补齐创新短板任重道远。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我们的科技创新决不能搞封闭,封闭*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我们需要继续扩大开放,努力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在与世界的互利共赢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型钢铁,未来可期!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 12

    2018/12

      2018年12月10日,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举办的“2019中国和全球钢铁需求预测研究成果、钢铁企业竞争力评级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李新创院长分别就2019年我国钢铁需求预测成果、全球钢材需求预测成果以及2018年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级结果进行发布与解读。  2018年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级  (一)范围  本次参与竞争力评级的对象,包括大多数的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吸纳了部分其他钢铁企业,排除信息缺失严重的钢铁企业后,共有108家钢铁企业进入本次竞争力评级范围,合计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8%。  (二)竞争力评级指标体系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综合生产力和服务能力的直接体现,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要素有很多,基于生产力“三要素”理论,结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动向和钢铁产业特点,2018年度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级分3大板块、14项要素和23个指标,构建了标准指标体系框架。  (三)竞争力要素选取  竞争力要素框架体系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企业基础竞争力、企业发展竞争力和企业经营绩效竞争力。企业基础竞争力板块主要考虑企业竞争力的物质基础,即生产力要素中的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如技术装备、规模基础、资源供应,并采用了智能化程度等指标;企业发展竞争力板块主要考虑企业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能源环保、服务水平、物流效率等,以及反映企业经营特色的多元化、国际化指标;企业经营绩效竞争力板块主要考虑企业竞争力的现实表现,如利润总额、利润率、负债率、速动率等指标。  竞争力评级结果  综合比较108家钢铁企业的23项指标,结合专家研判,2018年中国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级见表1(评级值相同的企业,不分排名先后)。  表1  钢铁企业竞争力评级表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 10

    2018/12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目前为止,传统的、常用的轧钢生产技术装备已经初步实现了国产化。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成套大型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才有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大发展。”近日,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唐荻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轧钢技术取得的发展成就这样总结道。轧钢技术有五大发展阶段唐荻指出,20世纪70年代,我国通过仿制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装备,建设了本钢1700毫米热连轧工程、攀钢1450毫米热连轧工程,还独立设计了舞阳钢铁4200毫米宽厚板工程。这些设备建成后,产品档次、质量水平普遍不高,运行也不十分稳定,甚至达不到原来苏联老设备的水平。1978年,国内可以称得上现代化轧钢装备的,只有1978年12月份投产的武钢“新三轧”生产装备,即武钢的1700毫米热连轧、1700毫米冷连轧和硅钢生产线工程。“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地方企业完全不可能有现代化的轧钢装备,主体装备是我国在1960年后研发的装备,主要是2300毫米三辊劳特式中板轧机、250(300)毫米横列式小型轧机、76毫米无缝钢管轧机以及叠轧薄板轧机。这些轧机只达到了20世纪初甚至更早的技术水平。”唐荻说。唐荻回顾改革开放40年轧钢技术发展的历程,认为改革开放以后,轧钢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5个阶段:一是大规模引进阶段;二是系统的消化、吸收、学习阶段;三是提高制造水平、持续推广阶段;四是部分创新阶段;五是自主研发、系统创新阶段。第一阶段基本上是技术全面引进。其中*重要的是宝钢一期的引进,几乎所有的主装备、配套装备全部来自引进,当时很多企业的装备也都走的这条路,例如棒材、高速线材、无缝钢管轧机、宽厚板轧机等。第二阶段,国内轧钢技术装备国产化*早获得成功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棒材连轧生产线,随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成功实现了高速线材轧机的国产化,2000年成功实现了热连轧宽带钢轧机的国产化,2001年成功实现了宽厚板轧机的国产化,2004年成功实现了无缝钢管轧机的国产化,2009年成功实现了冷连轧机的国产化,等等。第三阶段,国产设备可以基本满足产品的性能需求,得到国内用户的认可,并开始大规模推广使用。“*近几年,我国轧钢技术正逐渐进入部分自主创新阶段,虽刚刚起步,但可以表明一个新的阶段正在开始。当然,自主研发、系统创新阶段我们还没达到,应该在未来会实现。”唐荻强调。轧钢技术装备国产化成就有目共睹“在轧钢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轧钢技术装备不断实现国产化,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唐荻介绍了轧钢技术装备国产化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成套轧钢装备国产化取得的第一个成果是小型棒材轧机。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钢铁学院(后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率先研发成功短应力线轧机,冶金部设备研究院、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随后都推出各自的成套小型棒材轧机生产线,从此,国产的棒材轧机成套装备基本可以立足国内。目前,国内可以制造成套小型轧机的企业有20余家。此外,高速线材轧机成套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目前,我国的哈飞、西冶都可以提供现代化的成套高速线材轧机装备。国产化取得突破的第二个成果是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鞍钢的现代化改造中,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国产化的目标得以初步实现,由鞍钢、北科大、一重共同完成了第一套机械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模型全部国产化的现代化热连轧宽带钢轧机的建设。此后,莱钢1500毫米热连轧、日照钢铁1580毫米热连轧、济钢1700毫米热连轧、重钢1780毫米热连轧、鞍钢2250毫米热连轧等机组均成功建设。目前,传统热连轧宽带钢轧机已经完全可以自主制造,并且占据了国内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2017年,青山集团、一重、北京科技大学在印尼合作建设的1780毫米不锈钢热连轧机成功投产,这是我国在现代化热连轧机成套技术装备出口方面,迈出的有意义的一步。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宽厚板轧机的国产化。第一套国产的现代化宽厚板轧机是2001年济钢的3500毫米宽厚板轧机,随后,我国于2005年建成了邯钢3500毫米的宽厚板轧机,于2009年建成了汉冶3800毫米宽厚板轧机。这些轧机的建设使我国在宽厚板轧机成套技术装备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特别要提到的是,和宽厚板轧机配套的在线和离线的成套热处理设备。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鞍钢的4200毫米宽厚板轧机上就有鞍钢、北科大共同研发成功的加密管层流的成套控制冷却设备。此后,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都研发了更加先进的热处理设备,为宽厚板质量的提升做出了贡献。2004年,国内第一套代表先进无缝钢管技术水平的国产化连轧机组,在无锡希姆莱斯石油管制造企业投产。到目前为止,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已经能够生产大部分无缝钢管生产需要的技术装备。在冷连轧成套装备的国产化方面,2009年,宝钢联合一重、西重所等单位在宝钢梅山钢铁公司建设了完全自主设计、独立制造的成套冷轧装备,其工艺和设备达世界**水平。这套冷轧装备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化和自主集成,从研发、设计、制造到调试、运行等机组建设的各个环节,从工艺、机械到电气、仪表、计算机等各个专业,全都实现了自主化。梅钢1420酸洗连轧机组采用五机架六辊UCM轧机(万能凸度轧机),轧机出口*高速度1700米/分;设计产品*薄厚度0.18毫米(厚度0.18毫米~2.0毫米,宽度700毫米~1300毫米),产能85万吨/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轧钢生产技术装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唐荻举例说,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某钢铁企业引进一套现代化的热连轧机,约90亿元人民币;在我们实现热连轧机国产化后,一套这样的轧机国内制造仅在16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他各种轧钢的成套装备情况都类似。正因为如此,企业买得起、用得起,才有了我们今天每年8亿吨的钢铁产量。在品种研发与生产方面,现在我国海工钢厚度能够达到大于380毫米,桥梁钢厚度可以达到115毫米,性能可以达到420兆帕,管线钢(X80)的厚度可以达到30毫米以上,国际**。汽车结构钢(热成型钢)强度可以达到1800兆帕,冷轧板强度*高可以达到大于1200兆帕。热轧带钢方面,可以大批量生产的带钢*薄为0.8毫米,实现了以热代冷。现在一重和北科大轧制中心正在建设世界*宽的2550毫米热连轧带钢机组。此外,一重和北科大在印尼也建成了中国出口国外的第一条现代化的1780毫米热连轧带钢轧机。全行业轧钢技术进步十分突出唐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成绩也十分突出。一是技术人员和技术队伍日益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许多企业技术中心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人员越来越成为核心力量,重视技术人员的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二是经过近20多年的引进消化再创新,重大冶金装备的国产化工作有了长足进步。目前绝大多数装备可以自给自足,甚至一些非常先进的装备也能够生产。由于国产化的成功大大降低了设备价格,使很多企业买得起先进装备。三是目前我国很多产品产量****,近年来一些企业开始**世界产品研发的潮流,越来越多的世界**产品开始出现。四是钢铁行业的研究队伍快速发展。一些大学、研究院所、大型企业的技术中心都建立了非常强大的钢铁研发队伍。现在,我国从事钢铁技术研究的专家、技术人员队伍在世界居第一位,并且这支队伍的层次很高、年纪很轻、配置合理,对于今后的技术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五是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升级和装备更新,我国的钢铁生产装备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国主要钢企的技术装备绝大多数是*近10年内新建的。可以说,世界*新、*好的冶金生产设备都在中国。六是各大学、研究院所和一些大型企业的实验室在近年进行了大规模实验设备更新。我国钢铁行业实验装备在世界上也*先进、*齐全、*完善。但是,属于自己研发的实验装备不多。七是随着技术研发与市场、企业竞争力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我国钢铁技术服务、研发模式正在转变,从“国外做什么,我做什么”的模式,转变为“市场、用户需要什么,我做什么”的模式。钢铁企业从只研发钢铁产品,转变为可以为用户提供技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近年来,轧钢领域技术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例如,宝钢建成了世界首条高强度冷轧柔性连退线、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辊薄带连铸连轧线、世界*薄的取向硅钢生产技术,天津中重科技建成了世界*大、自主研发的连轧H型钢生产线,太钢建成了世界首条全连续、全工序不锈钢冷轧线,首钢完成了基于正向设计的重卡轻量化设计与钢种开发,等等。迈入钢铁强国的路径唐荻指出,虽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的轧钢装备技术总体看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是这些装备技术基本是来自国外,自己**的不多,且国外一直在发展新技术,如棒线材的在线固溶、等温处理,薄板坯连轧的无头轧制等。我国装备、工艺、产品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理论、技术创新均较弱,基本没有**的技术。唐荻认为,未来轧钢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连续化、短流程、近终型加工、多工序集成加工(高效化)、全流程质量与性能控制、智能化(无人车间、机器人应用)、产品性能综合发展(质量稳定、强韧化、功能化)、绿色化(去酸洗、余热利用)、用户技术开发逐步系统化。唐荻指出,要实现钢铁强国的目标,需要具备以下7个条件。一是有一定的产量,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产品有一定的量。二是钢铁产品的品种齐全,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各个行业需求,没有短板。三是某些特色产品质量、性能是世界**的,长期稳定,成为他国学习的标杆,并且在国际市场上成为无可替代的抢手货。四是有**的人才培养机制、技术研发团队、实验装备,并且这些实验设备主要是自主设计,针对特定功能需要而制造,这才能保证*前沿的研究。五是钢铁行业要不断推陈出新,有新成果问世,新理念、新理论、新工艺、新标准、新技术等都**世界。六是新的理论能有新装备支撑,能实现新产品的研发,并且该装备能推向国际市场,产品、装备能形成国际新标准。七是整体发展均衡。唐荻强调,钢铁企业需朝以下方向努力:一是精细化的研究工作。现在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是一些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差,主要是对*终影响质量的因素把握有所欠缺,对关键环节控制不够造成的。“因此,为提高质量,特别是提高质量的稳定性,我们需要做精细的工作,认真研究各工艺环节、各装备环节的核心技术,抓住核心,精确控制。”他强调。二是加强工艺与装备研发,差异化从装备做起。装备是优质产品的基础,想要有差异化的产品,只有创造差异化的装备才行,所以在技术革新上下功夫,在装备改造上下功夫就是重要途径。三是加强科研协同创新和综合创新工作。现在技术提升的难度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越来越综合。比如,品种质量提高,涉及的技术领域有材料、冶金、轧钢、自动化、机械设备等,多学科协同的工作越来越重要。另外,钢铁工业的技术研发本身就是一个很古老的学科领域,要想有新的发展,一定要强化基础理论的突破,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技术的研发,才能推动整体的进步。同时,技术与装备研发必须加强,没有装备一切都是空的,而在这方面我们也非常弱。 四是改变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一些大学关注的是论文,而不关心实际技术创新;一些企业关注**,不关注使用新技术、新装备,怕出问题,尤其是国企。五是注重用户技术研究,在用户合理、高效使用钢铁材料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现代的工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对于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户也越来越苛刻,帮助用户合理、高效、节约和正确地使用钢材,越来越成为钢厂的任务。如果钢厂能够在用户技术上服务好,企业效益就会好。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 07

    2018/12

    “我国钢铁企业烧结工序单位工序能耗平均水平比‘领跑者’企业高28%,能效落后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比‘领跑者’企业高40%。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以速度和规模为主导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性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1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在由中国冶金报社、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主办,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冶金经济内参》、《中华环境》杂志社承办,唐山市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协办的改革开放40年钢铁行业绿色发展论坛上强调。图为高云虎(记者 顾学超 摄影)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今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我们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要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高云虎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快速推进,工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许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业化的快速大规模推进,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4.9亿吨标准煤,其中工业能耗占比接近70%。产业空间布局有待优化,部分地区产业结构仍以重化工为主,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直辖市、自治区)为例,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7.2%,却生产了全国43%的钢铁、45%的焦炭、33%的平板玻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 高云虎表示。他强调,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代抉择。推行绿色制造 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高云虎表示,生产方式绿色化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推行绿色制造是绿色发展理念在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激活内生动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此,工信部制定并发布了《工业绿色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明确提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工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宏观指导。“2016年以来,工信部利用绿色制造专项支持了366个重点项目,向国开行等金融机构推荐了454个工业节能与绿色信贷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在做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工作的同时,也实现了高质量绿色增长。我们先后发布了三批绿色制造名单,包括800家绿色工厂、726种绿色设计产品、79家绿色园区,以及4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在重点行业树立了一批绿色制造水平国内**、国际先进的标杆,为绿色制造理念在各行业内加快落实提供典型经验和示范**。”高云虎介绍,“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绿色发展中的指导、规范和**作用,支持了286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标准制(修)订工作,全力推动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化建设,并加强标准实施监督。2016年以来,我们连续3年组织开展国家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年均监察企业超过5000家,查出违规企业496家,督促重点高耗能企业实施强制性节能标准,对行业绿色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通过不断努力,2016年、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5.47%、4.6%,两年累计节能约3亿吨标准煤,企业节约能源成本超过2000亿元,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7.8亿吨、二氧化硫约723万吨、氮氧化物约213万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高云虎表示。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长期以来,钢铁工业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高云虎指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如粗钢产量从1978年的年产3178万吨增长到了2017年的年产8.3亿吨,有力支撑了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2017年,钢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费超过5亿吨标准煤,超过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9;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全年进口铁矿石10.75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85%;产生工业固体废物超过4亿吨。”他进一步指出,“加快推进钢铁工业绿色发展,是钢铁行业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他建议,钢铁工业绿色发展要做到以下3点:一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随着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成为人民群众所想、所昐、所急。“钢铁行业要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子。”高云虎着重指出,“特别是要统筹考虑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条件,持续优化区域布局,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二是进一步加快绿色化改造。加快工艺技术革新,实施节能、节水、综合利用等绿色化改造,加大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竖式冷却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强冶金渣、尘泥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升行业资源能源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构建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鼓励钢铁企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加强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建设绿色园区树立更多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标杆。“工信部也将进一步加大节能监察力度,实施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行动,推动行业整体能效提升。”高云虎表示。三是研究绿色发展新问题。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新形态、新要求,钢铁行业必须进一步研究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指标及计量要求,加快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等标准的制(修)订,提升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标准化水平,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制订中的作用,鼓励制订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同时,钢铁行业还要积极应对我国钢铁蓄积量不断提升的产业发展新形势,推进废钢铁回收利用,推广应用电炉钢等短流程工艺,推动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升级。“新思想**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制造强国是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坚实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高云虎表示,“我们愿意与大家共同努力,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钢铁行业绿色发展,为促进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共融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 06

    2018/12

     继12月2日晚间发布停牌公告,华菱钢铁市场化债转股紧锣密鼓推进,两天时间实现增资落地。  12月4日晚间,华菱钢铁发布公告,拟引入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湖南华弘一号私募股权基金企业(有限合伙)、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招平穗达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等6家投资机构,以债权或现金对下属控股子公司华菱湘钢、华菱涟钢、华菱钢管(“三钢”)合计增资32.8亿元。  华菱钢铁子公司所获现金增资用于偿还债务,这将进一步提升其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本次交易是华菱钢铁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增资后,华菱钢铁仍为“三钢”的控股股东。  六大机构合计增资32.8亿元  公告显示,12月4日 ,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湖南华弘一号私募股权基金企业(有限合伙)、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招平穗达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等6家投资机构分别与华菱钢铁签署《投资协议》或《债转股协议》,约定分别以现金或债权对“三钢”进行增资,增资金额合计32.8亿元,所获增资现金用于偿还“三钢”的债务。  据公司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增资由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湖南华弘一号私募股权基金企业(有限合伙)领投。  同时记者梳理发现,国内四大行旗下的债转股实施机构,就有三大机构参与到此次华菱钢铁的市场化债转股中,分别为建设银行旗下的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农业银行旗下的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且均采取现金增资的方式成为“三钢”的重要股东。  中国华融资产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代表参与了本次增资。招商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深圳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深圳市招平穗达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也参与了本次增资。  据悉,本次增资价格根据“三钢”的评估结果确定。这六家投资机构以债权或现金分别对华菱湘钢、华菱涟钢、华菱钢管增资13.776亿元、12.136亿元、6.888亿元,将分别持有华菱湘钢、华菱涟钢及华菱钢管部分少数股权。  “三钢”作为华菱钢铁旗下属核心钢铁企业,分别以宽厚板、冷热轧薄板和无缝钢管为主打产品。华菱钢铁前期已投入大量资金,对“三钢”进行大规模、高强度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形成同行业为数不多的板管棒线兼有、普特钢结合、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格局,主要工艺技术装备达到行业**水平。  本次增资事项对华菱钢铁而言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本次增资完成后,华菱钢铁仍为“三钢”控股股东,不会导致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发生变化。  公告称,上述增资将有效降低“三钢”资产负债率,增强其资本实力,减轻财务压力,提升其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  大幅降低“三钢”资产负债率  本次六大机构增资对象均为华菱钢铁旗下核心钢铁子公司,经营状况良好,通过增资,“三钢”资产负债率将分别显著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  结合日前公司的公告,增资方案实施后,华菱钢铁将发行股份购买债转股实施机构持有的“三钢”少数股权,以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方式购买华菱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持有的“三钢”少数股权和节能发电公司 100%股权。  三季报显示,华菱钢铁的盈利能力持续提升,销售净利率由去年同期的5.9%升至10%。同时,公司资产质量也进一步优化,负债结构改善,去杠杆稳步推进,公司资产负债率显著下降,已由上年同期的82.53%降至71.08%。  业内专家分析,国家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钢铁行业去产能力度,为钢铁行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公司为湖南龙头钢企,在产能规模、工艺装备、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一旦华菱钢铁重组方案实施,将有效增强上市公司和“三钢”的资本实力,改善融资环境,预计将每年节约大量的财务费用,公司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势必显著增强。  目前钢铁行业整体估值仍处于低位,华菱钢铁估值优势尤其明显。11月30日停牌前,华菱钢铁收盘价6.30元,动态市盈率2.6倍,估值为钢铁行业*低。考虑到因财务健康度的提升而带来的估值体系恢复,无论采用市盈率法或者吨钢市值进行估值,债转股实施机构和中小股东均有望享受后期资本市场红利。 来源:华菱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