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认
  • *新
  • 销量
  • 价格
  • 31

    2018/10

     新华社日内瓦10月30日电(记者 凌馨)中国、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挪威、俄罗斯、土耳其7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29日举行的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会议上强调,美国今年3月宣布的钢铝关税措施并非基于“国家安全”考虑,实质上是保障措施,并要求设立专家组就此措施是否违反世贸组织相关规定进行审查。  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8日宣布,由于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美国将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特朗普政府针对大多数经济体钢铝产品的关税措施于3月23日正式生效,对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钢铝产品的关税措施于6月1日开始生效。  在当天的会议上,中方代表表示,中方认为,从内容和实质来看,美钢铝关税措施是为了消除进口钢铝产品对国内产业的损害,以维护美国国内相关产业的经济利益。因此,美国钢铝关税措施所说的“国家安全”,完全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托词。美钢铝关税措施在性质上属于保障措施,严重违反世贸组织《保障措施协定》和《1994年关贸总协定》的相关规定。美方措施对多边贸易体制造成冲击,中方要求设立专家组进行审查。  欧盟代表表示,世贸组织7个成员在同一天内针对同一成员提交设立专家组的申请“史无前例”,这反映出美方行为在成员间引发的反对程度之烈。美国的钢铝关税事实上是保护本国产业的贸易保障措施。  加拿大代表表示,无法理解对美钢铝出口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并对钢铝关税措施可能损害全球贸易体系完整表示担忧。挪威代表认为,美国所采取的措施已经明显背离了美方曾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所作的承诺。  墨西哥、俄罗斯以及土耳其也在同一场合对美国钢铝关税措施表示担忧,并要求设立专家组对美方措施予以审核。  当天,美方反对以上各方设立专家组的初次申请。预计上述7个世贸组织成员在将于11月召开的下一次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会议上再次提交专家组申请。  此外,在本次会议上,美国再次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提出指责,并要求世贸组织设立专家组审查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措施。中方表示,美方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指责缺乏事实依据,完全是捕风捉影,中国反对美国关于设立专家组的请求。本次会议未能就此设立专家组。  根据世贸组织规则,成员间发生贸易争端后,可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提起磋商请求。如有关成员在磋商期内不能达成一致,成员可提请设立专家组裁决争端。
  • 30

    2018/10

    关于印发《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联科〔2018〕19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科技厅(委,局)、商务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行业协会:  现将《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  技  部商       务       部市场监管总局2018年10月16日原材料工业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我国原材料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原材料工业在质量基础设施、关键工艺技术、产品实物质量、有效供给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原材料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支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提升原材料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产用融合,提高产品质量的可靠性、稳定性、一致性水平,增加高性能、功能化、差别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带动原材料工业质量品牌整体提升,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二、行动目标  到2020年,我国原材料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部分中高端产品进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供给结构得到优化,原材料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钢铁行业:通用钢材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明显提高,高性能钢铁材料的批次稳定性和一致性稳步提高,钢材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的产品比例超过50%。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用高端钢材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积极进展,每年突破3—4个关键钢材品种。  有色金属行业: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用有色金属材料质量均一性提高,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增强。有色金属产品整体质量水平提高,航空铝材、铜板带材等精深加工产品综合保障能力超过70%。      石化化工行业:大宗基础有机化工原料、重点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的质量水平显著提升。攻克一批新型高分子材料、膜材料以及高端专用化学品的技术瓶颈。烯烃、芳烃等基础原料和化工新材料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绿色产品占比显著提高,新型肥料比重提升到30%左右。      建材行业:工业玻璃、先进陶瓷、人工晶体材料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高性能无机纤维及其增强复合材料质量大幅提高,石墨烯材料生产达国际先进水平,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建材部品化加速推进,水泥、平板玻璃质量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矿物功能材料品种日益丰富,绿色建材在新建建筑中应用比重达到40%。三、完善标准供给体系  (一)提高标准的先进性。加快组织实施原材料重点标准制修订计划,以材料生产全流程控制、表征和试验、性能评价和服役评价的标准化需求为重点,提升产品和通用工艺类标准技术水平,满足绿色、节能、节水、安全、环保发展需要。      (二)提高标准的协同性。集中科研、生产、用户、计量、检测和认证等各方力量,协同推进重点领域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的制修订;加强上下游标准协同一致性,推动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群;构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协同发展的新型标准体系。      (三)提高标准的**性。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加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提高重点原材料产品的国际标准转化率,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原材料标准体系。鼓励社会团体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团体标准,大力推进先进团体标准的应用示范,**行业高质量发展。四、实施质量技术攻关  (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开展原材料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质量分析,加强与国际**产品的对比研究,找准比较优势和质量短板。加强质量基础技术研究,支持企业以国际先进质量标准为标杆,加强质量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支持原材料工业领域国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五)优化质量控制技术。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技术研发和应用,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及质量管控系统,提高全流程质量控制水平;加强原材料领域检验检测机构建设,鼓励应用工艺质量数据采集、集成和综合分析评价技术,完善原材料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体系。     (六)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尽快形成一批带动原材料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持技术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推动重大应用类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推广应用技术成熟度评价。五、开展质量分级评价  (七)建立质量分级体系。推动质量分级与产品标准、计量测试、检测、认证技术的有效衔接,鼓励围绕应用需求、重点产品质量分级等制定团体标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质量检测和认证资源的整合优化,每个行业重点培育1—2家从事质量分级评价的认证机构,推动建立主要原材料产品质量分级发布机制。     (八)构建科学评价方法。支持认证机构等专业力量结合市场需求,依据企业装备、技术能力以及产品大数据,将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要素参数化,建立评价模型,对涉及重大工程建设、国防安全、国计民生等重要领域的原材料产品的质量保障能力进行评价。鼓励产业链下游对使用材料开展实物质量对比。      (九)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发挥行业协会、认证机构作用,定期发布原材料产品质量分级评价、认证结果,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研究推动质量分级评价、认证结果的市场化采信机制,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培育“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六、推动“互联网+”质量  (十)推动智能工厂建设。持续推进原材料企业智能化改造,推广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建设智能车间/工厂,重点培育流程型智能制造,提高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提升产品质量。      (十一)开展智慧质量管理。支持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采集、整理、分析全流程关键节点的质量数据,开展质量诊断预警,优化工艺设计,实现生产过程动态优化,制造和管理信息的全程可视化,推动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智能化,提高智慧质量管理水平。      (十二)提高质量追溯能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原材料产品质量追溯能力。鼓励原材料生产企业与下游企业建立质量追溯机制,建立覆盖设计、生产、流通、应用等环节的原材料产品质量追溯数据库,并与国家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对接,实现质量信息共享,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七、提升产业集群质量  (十三)打造质量竞争型产业集群。结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工作,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产业聚集区开展产业集群质量提升行动,以智能、绿色、环保、安全为导向,以标准、技术、信誉、效率和效益等为要素,培育质量竞争型产业集群。      (十四)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建立产业集群质量提升服务体系,突出区域特色,引入计量校准、标准普及、检验检测与认证认可咨询、质量诊断与改进提升、品牌培育等服务。引导制定产业集群质量品牌建设团体标准,加大知识产权和集体商标保护力度,支持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向的高质量产业集群发展建设。      (十五)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引导创新资源向原材料产业集群集聚,推动产业集群的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支持原材料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培育若干个产业基础、研发资源、配套能力和市场条件较好的原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我国原材料产品进入全球高端供应链体系,打造**的原材料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八、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十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大质量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质量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健全质量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在重点领域实施质量追溯制度。创建一批以质量提升为重点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可靠性试验验证、环境适应性评价、故障与缺陷分析、计量测试、标准制修订、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      (十七)推进质量社会共治。严格落实钢铁、建材等行业规范条件,引导企业开展符合规范条件的自我声明,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活动,督促企业规范经营。加大对生产许可证下放后大宗产品的抽检力度,推动大宗原材料质量满意度调查,引导企业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促进原材料工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十八)开展质量品牌创建。加大“中国品牌日”、全国“质量月”和“诚信兴商月”活动宣传力度,推动实施原材料工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标准,引导企业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建立以创新和质量提升为内涵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互动发展。支持开展群众性质量品牌提升活动,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为先、品牌**的意识。九、保障措施  (十九)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健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科研院所、检测机构和产业联盟、技术联盟、智库等的协同推进机制。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加强战略、技术、标准、市场等沟通协作,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局面。      (二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完善质量发展经费多元筹集和保障机制,促进原材料质量攻关、质量创新、质量治理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符合原材料工业特点的、以质量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增信融资体系,将质量水平、标准水平、品牌价值等纳入企业信用评价指标。探索建立工业采购品质量保险机制,加大产品质量保险推广力度,支持企业运用保险手段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新产品推广应用      (二十一)加强质量人才培养。贯彻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加快培养引进一批高端、复合型质量工作人才。依托质量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质量教育网络。组织原材料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普及教育,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一线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和水平。      (二十二)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加强原材料领域具有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研究,积极培育和构建原材料领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强原材料领域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建立健全原材料检测能力评价体系,建设实验室与外场能力验证服务平台,原材料实物标准检测评价体系。      (二十三)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原材料各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及各行业质量检测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国际对标,瞄准行业发展前沿推动质量技术攻关,开展调查研究、行业统计、检测认证、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标准化等方面工作,加强原材料工业质量标杆的经验交流与推广。      (二十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双边、多边国际合作机制,抓“一带一路”建设契机,鼓励国内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拓宽交流渠道,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质量治理等领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原材料产品质量水平,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 29

    2018/10

    10月26~27日,生态环境部在京召开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改革工作座谈会。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严格禁止“一刀切”、保护合法合规企业权益,是深化环保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些地方出现的环保“一刀切”问题,既损害了党和国家形象和合法合规企业权益、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也违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更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干扰,必须态度鲜明、坚决反对,严格禁止。李干杰表示,生态环境部下一步将采取三方面措施深入扎实推进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一是出台一个更加详尽的坚决禁止环保“一刀切”的文件,针对可能产生“一刀切”现象的环保领域和监管措施,逐一提出工作要求,压实工作责任,同时在既查不作为又查乱作为、信息公开、信访举报、量化问责、规范自由裁量权等方面,制定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二是组织两个环保“一刀切”专项检查。结合正在进行的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和强化监督,把环保“一刀切”作为其中重要内容,开展专项检查。三是查处通报一些典型案例,要求和督促地方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公开通报,发挥警示作用。李干杰指出,2018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共同努力下,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执法督察等各项工作有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年度环保目标任务落实已超过序时进度。但也要清醒看到,当前环境与经济形势更趋复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面临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区域流域分化趋势加大、气象条件不利等多重挑战。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必须在战略上保持定力,牢记初心和使命,牢记基本职责,全力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战术上把握正确的策略和方法,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综合施策、坚持两手发力、坚持点面结合、坚持求真务实。李干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总体要求,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大力推进各项重点改革任务,生态环境机构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取得积极成效,部分改革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障。但总体上看,当前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必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不折不扣把各项改革任务和要求落实到位。李干杰指出,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深化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以及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国务院连续四年就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发表重要讲话,统筹安排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统筹兼顾,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发展活力,激发有效投资空间,创造公平营商环境,引导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李干杰表示,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视频会议,印发实施《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点工作和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更好更快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为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做好深化“放管服”各项工作。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削减和取消、下放生态环境行政审批事项,大幅提升行政审批效能,着力推进减税降费,以更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要着力转变工作方式,创新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监管责任,以更实举措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要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全面优化政府服务行为,创新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方式,加快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更高标准优化政府服务。李干杰要求,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切实将严格禁止“一刀切”摆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突出位置加以推进。针对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和重点任务,按照污染排放绩效和环境管理实际需要,科学制定实施管控措施。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中,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坚决避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紧急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对于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不得采取集中停产整治措施。对工程施工、生活服务业、养殖业、特色产业、工业园区以及城市管理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要出台细化防止“一刀切”的有效措施,及时向社会发布公告。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中发现的问题,应按要求制定可行的整改方案,加强政策配套,根据具体问题明确整改阶段目标,禁止层层加码,避免级级提速。要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一刀切”问题的查处力度,坚决遏制假借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名义开展违法违规活动,对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问责。来源:中国冶金报
  • 26

    2018/10

    10月24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发改委)举行10月份新闻发布会。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出席发布会在介绍重点领域改革情况时透露,第三批混改试点企业共31家,包括10家央企集团下属子企业和21家地方国企。目前,发改委已批复8家央企子企业试点方案,各地已批复15家地方国企试点方案,其余试点方案也在抓紧履行批复程序。孟玮介绍,截至目前,已开展三批共50家混改试点,第一批、第二批中的中国联通、东航物流、内蒙一机等试点企业改革取得重要成效,在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率等方面取得重要经验,示范效应逐步显现。第三批混改试点企业共31家,包括10家央企集团下属子企业和21家地方国企。目前,发改委已批复8家央企子企业试点方案,各地已批复15家地方国企试点方案,其余试点方案也在抓紧履行批复程序。同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混改试点配套政策,出台了《关于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若干政策的意见》,今年8月份印发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税收政策文件汇编》,目前正抓紧研究混改试点企业员工持股等政策。他具体介绍了发用电情况、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和重点商品价格监测情况。一发用电情况。从发电看, 1~9月,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7.4%,增速较1~8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9月当月,水电同比增长4.1%,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同比分别增长12.8%、13.5%和2.9%。从用电看,1~9月,全社会用电量5.1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9.8%、7.3%、13.5%和11.5%。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实现两位数以上较快增长。分省份看,全国31个省(区、市)用电正增长,其中广西、内蒙古、西藏、重庆、四川、甘肃、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11个省份保持两位数增长。9月当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0%。二固定资产投资情况。2018年前三季度,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47个,其中审批117个、核准30个,总投资6977亿元。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高技术、能源、农业水利、社会事业、交通运输等领域。 三重点商品价格监测情况。今年前三季度,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重点商品价格总体在正常范围内波动。CPI同比上涨2.1%,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核心CPI同比涨幅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PPI同比上涨4.0%,较上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从月度走势看,1~9月份,CPI月度同比涨幅处于1.8%~2.9%之间,PPI在3.1%—4.7%之间,波动较小;从上下游看,前三季度PPI与CPI涨幅“剪刀差”为1.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收窄3.1个百分点,上下游走势更加协调。从部分商品价格监测情况看,9月份,食品价格季节性涨跌,猪粮、猪料比价前降后升,钢材价格以升为主,有色金属价格震荡上行,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国内成品油批发价格上涨。孟玮同时介绍,今年以来,我国民间投资持续保持回升态势,增速始终高于整体投资,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长8.7%,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比整体投资快3.3个百分点,成为稳投资的重要支撑。他表示,为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保持民间投资回稳向好势头,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近期我委会同有关方面,在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集中向民间资本推介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前期工作具备一定基础、****机制明确的项目,共1222个,总投资超过2.5万亿元。目前,这些项目中,有的已有合作意向,有的已经签约。孟玮同时表示,要巩固民间投资发展势头,必须要抓好相关政策落实,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一用好现有工作机制,强化政策衔接协调。首先要建立健全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工作机制。其次要发挥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常态化发布推介项目清单,持续做好跟踪调度和后续服务,促进项目落地实施。 二突出问题导向,切实为民营企业解忧纾困。下大力气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性障碍,取消、减少各类阻碍民间投资的不合理附加条件。鼓励地方通过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开展“银税互动”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三是紧盯重点领域,积极吸引民间投资参与建设。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国家重大战略及补短板领域项目。孟玮同时介绍了电力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一是交易机构基本组建完成。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均建立了电力交易机构,其中,云南、山西等8省(区)组建了股份制交易机构;北京、广州2个区域性电力交易中心也组建完成,成立了全国电力交易机构联盟,形成业务范围从省(区)到区域、从区域到全国的完整组织体系。截至2018年上半年,在全国各电力交易机构注册的合格市场主体达82921家,较2017年底增长约2万家。2018年8月底,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推进电力交易机构规范化建设的通知》,要求按照多元制衡的原则对电力交易中心进行股份制改造。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推进过程中。二是输配电价改革持续扩大。在2017年实现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改革全覆盖的基础上,2018年陆续核定了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5大区域电网输电价格,以及24条跨省跨区专项输电工程输电价格,累计核减电网企业准许收入约600亿元。三是售电侧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建立。截至2018年8月,全国在电力交易机构注册的售电公司达3600家左右,为电力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服务,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开展了三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共有试点项目320个,不少试点项目已投入运营,在引入社会资本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显著提高了配电网运营效率,改善了供电服务质量。四是加快放开发用电计划。2018年上半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80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6%。其中,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电量6656亿千瓦时,为工商企业减少电费支出约259亿元;跨区跨省市场化交易电量14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6%。2018年7月,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的通知》,明确要求扩大市场主体参与,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提出2018年放开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等4个行业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五是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平稳推进。2018年8月,南方电力现货市场已启动试运行,在建设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信号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 25

    2018/10

      据中钢协*新数据显示,10月上旬全国重点钢企粗钢日均产量198.74万吨,较上一旬增长0.13%。10月上旬末,重点钢企钢材库存量1261.9万吨,较上一旬末增长1.56%。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 24

    2018/10

    10月12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关于2018年前三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表示,总体判断,工业发展稳的格局没有改变,新的动能在持续集聚,新旧动能转换有序推进,工业发展的基本面总体良好可控。工业发展六大个亮点,成绩斐然。一是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快于年初的预期。产能综合利用率一直维持在76%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一直是比较平稳的。PPI同比上涨了4%,涨势我们认为也是平稳的。截至9月份PMI连续26个月保持在景气区间,新签定单指数保持较好水平。我们认为整个生产运行是比较平稳的。二是企业效益状况在持续改善,前8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同比提高0.35个百分点,企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降低0.5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降低的幅度还要大。三是产业发展不断升级。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11.8%和8.6%,快于整体工业增速5.4和2.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13.4%和32.4%。四是结构性去产能成效比较明显。前三个季度,钢铁和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了78.1%和71.4%,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了2.7和4个百分点。前8个月,这两个行业实现的利润分别增长了80%和17%,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实现利润增长,分别增长了150%和41%。“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利润上涨是对之前由于价格过低的一个恢复性上涨,也不能过于乐观。”辛国斌强调。五是工业投资结构在持续优化。前三个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连续6个月加快,这是我们非常高兴看到的一个变化。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4.9%,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2%,快于整体工业投资9.8个百分点。我们过去一直担心工业投资持续下降,今天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制造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恢复比较快。这也说明我们企业对于未来的预期在逐步好转。六是工业品出口增势比较平稳。前三个季度,工业出**货值同比增长了8.1%,在去年较快基数上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其中8月和9月份分别增长了12.5%和11.7%,在我们国际大环境发生一些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实现这个较高增速,应该说非常不容易。“但是客观地说,我国工业发展在平稳中也存在着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辛国斌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在趋弱,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国内结构调整的阵痛逐步凸显,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引发的市场预期波动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加大工业经济的下行压力。这个我们要正确认识,也不能回避。”“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比较强,市场潜力大,产业配套体系完善,企业发展的空间广阔,我们也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顶住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他进一步指出。据悉,今后几个月,工信部将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六稳”工作的部署,妥善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深入推进工业领域结构性改革,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积极稳定市场预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工业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何惠平来源: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